1、想请教几个问题:1刚才讲的学书三个阶段“平正、险绝、平正”对最后一个阶段的正有如何看待?它是如何超越原来“正”的?
2你现在每天都炼字吗?
答:所谓学书三个阶段,原句应出于,唐代孙过庭书谱,开始学习书法,应该以正楷入手,尤其要注意横平竖直,到了一定的阶段,有了一些基础,就要求提高、发展,而此时的变化更多的是追求险绝,等到有了险绝的功夫,实际上也要过很多年的实践,于是回归到平直而求“通会”,那时书者已经年岁将老,写出的字将更加有韵味,内涵深刻、丰富,挥洒自如,随心所欲。学习书法的几个飞跃,简单说即可用上述三个阶段来理解。
答:学字应该说是一件终身要去做的事情,当自己沉思下来想到此事值得去做,而且会给人带来好处,就应该作为一生中为之奋斗的事,当然并非天天要写,但应该说已有时间就会去做,而且并不盲目地写,应该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去学习、探讨,另外也可看看古代或当代一些成名书家学者的成功之路。
动手的同时还要多动脑,这样才能少走弯路,用较少的时间来学好书法。我想有些人可能写一辈子字也写不出来。
仅供参考
想问,古代手写字体的美和现代电脑字体的美有什么共同之处吗?
答:首先,字作为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,它给人以美,更多的是它的实用性,的字是从篆书、隶书、章草、行草、楷书等,用的最多还是楷书和行书这两种。
字体的美主要在于字的结构,结构好了,字就好看,反之就不好看,因此古代书法家所写各种字体均在结体上下功夫,追求其结构上达到美的效果,而我自己认为,古人手写更多的是“趣、韵”应该说达到相当水准才会去探讨字的美,如果没有这些文化作为基石,字不会美,更不会留传下来。
而现代电脑字体,也是出自古人之手或今人所写,如宋体、仿宋体,这些字体就是从唐字柳体所发展变化而来的,
其他包括行楷魏碑等电脑体也是今人所写,(我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过一个报纸用字体的展览会,展会上展出所有字体均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所写,如上海的任政等人)由这些人写好后再录入或制版,即成为现今的电脑字体。
所谓共同之处,其今古两者均为人所写。
问:刚才提到,唐代的楷书,说道柳体、颜体最好,那么欧体呢?能为我们说说这三种字体吗?
答,初学楷书,应该从唐代中后期的楷书入手,于是当首选“颜、柳”,由于书法发展到了唐代中期,出现了许多大家,但名气最大的是“颜、柳”,后人称职谓“颜筋柳骨”,颜字厚重,多用圆笔;柳字劲疾,起于方笔,也有称颜字用篆法;柳字用隶法,但更多还是依靠自己的感受或灵性去领略其中之味。因为每人口味不同,美学观亦不同,所以寻找自我的出路是非常关键的,不必人云亦云。另外,唐代颜柳书体使用最为广泛,其笔法更为完善,更能够从中找到灵感,起步较快,所以推荐此两种楷体入门比较容易。
欧体不但在唐代受到重视,而且学楷书者,没有不重视学欧体的,欧阳询为初唐四家中的首位,应该说从柳体中即可找到欧体的痕迹,欧体注重气势、笔法、结构、章法(整体效果),但初学者往往会把欧体写的呆板、生硬,九成宫碑是欧体的代表作品。
从比较容易的楷书入手,又了一些写字基础后,再上溯或俗称上追古人、前人,就是这个意思,写了些时间颜柳后,手里有了一些感觉,再入欧体,也许更容易领略其味,也不止于把字写呆板了。反之又会把欧体写软了,这也是写字的工力还不到家。
反正,学书法不是几个月的事,尤其快不得,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,就是“欲速则不达”,越想快,到后来就越慢,许多事还得从头来,打好基础,少走弯路,多读中外名著,增强自身学养,学书法仅仅为练身增强本领的一个侧面而已。
评论